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不可取代的学校与我们想要的教育

不可取代的学校与我们想要的教育

2023-10-25

 

变局纷繁的时代,教育正在慢慢释放其内在力量。

 

在经济上行的环境中,教育也许更多意味着通向职业的准备与机会;但当环境改变,全球经济紧缩,战争占据国际新闻头条,同时科技力量在以一种令人敬畏的方式突飞猛进,教育的“人文”深度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今天教育为其塑造什么样的内核与底盘。

 

所有看似无关的时代故事,背后都有其相互关联的:

 

8月我们沿着《奥本海默》的电影回溯科学家在战争与人道主义之间的选择。

 

10月我们透过诺贝尔奖得主的生活,看到一种“范式转移”式的成就:卡塔林·卡里科,一位被藤校系统驱逐的女性科学家,在学术系统之外坚持研究,基于对mRNA的修饰,推动新冠疫苗的研究;另一位是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她将研究视角放在女性职场公平问题上,引发了广泛的女性共鸣。

 

所有这些成就背后共同的问题,是时代视角从关注效率,转向关注人本身,我们的处境与存在的意义。

 

反思、坚持、关怀,这些是在多变社会背后不变的东西,也是教育最本质的主题。

 

当我们希望孩子未来像奥本海默那样在复杂环境中独立思考、承担重任,像卡里科那样在逆境中坚持梦想,持之以恒,像戈尔丁那样从近身现实出发,将共情与洞察投入与社会研究之中。

 

每一个“自己”,都有无限可能,只有个体通过教育真正理解“自我”的无限可能,这个世界的未来才有可能被创造出无限可能。

 

 

 

正如惠立校长周淑群在2023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回应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时所说:“知识传递的方式也许是可以取代的,但每一个人的成长体验,都是不可取代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

 

▲周校长于惠灵顿教育节

 

 

“今天的教师,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他们是带孩子去看世界的一群人。他们帮助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学会接纳不同的想法,建立更宏大的目标,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周校长描绘的正是上海惠立因人而异所表现出的气象万千的教育实践。

 

 

 

01

娄塘一日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惠立故事

 

来自上海惠立的娄塘外来务工子女支持项目,在2023青少年远见者新星奖的评比中获得了“杰出公益社团”称号。这是一项全球化支持12-18岁青少年用创新公益项目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奖项,历经20余年在多个国家开展。

▲项目核心成员Nini和Jessica代表团队领取2023青少年远见新星奖颁发的奖项并作主题演讲

 

用商业思维解决社会问题,保障项目的持续发展,是娄塘项目给惠立学生的启示,也是推动他们踏入真实社会处境的“演习”。

 

娄塘镇位于上海嘉定,聚集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随迁上海的子女。这些孩子早早跟随父母移居异乡,成为全国3600万流动儿童中的一部分。娄塘的儿童有很多需求,但靠惠立高年级学生自己的力量能持续做下去的角度并不多,如何切入问题,才是“可持续的”——这意味着一系列探究与推演,将一个愿望转化为一系列有目标的行动

▲“一日营”落地前,项目组成员进行多轮实地调研

 

最终他们从各种需求中聚焦到这样一个方向:高质量的同龄人陪伴。“这也是惠立学生切实可为的。”娄塘项目组创始人11年级的Nini在多次娄塘实地调研后总结道。

 

梳理出这个需求后,还需要通过“商业化”从经济上实现这个问题的解决及之后项目的自运转能力——这几乎已经是一个真实社会中启动创业模式的要求,现在惠立学生要学习将这个逻辑运用在自己的公益项目之中。

 

在真实问题面前,学习空间无处不在。商业是什么?公益是什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以这一点的方式做事,以及到底如何做?

 

在理解可持续公益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关于商业策划成本与收益需求与市场服务与产品的一系列理论准备,团队要通过实地调研一遍又一遍写计划书,直到让项目慢慢变得落地、可行

 

娄塘项目,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非常巧妙地被设计成一个为期一日的营地项目。

 

“娄塘”对于惠立学生而言不再是一个平面化的公益概念,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一个与他们生活不太相同的社群——而是通过一遍遍走访、与当地孩子交往、对当地生活进行理解之后,重新产生认知、看到问题、形成解决方案后形成的具象化的社会研习项目

▲经过反复推敲,娄塘项目巧妙地被设计成一个为期一日的营地项目

 

在这个一日营的活动中,娄塘的文化与历史、传统美食都成为“娄塘一日营”活动的内容,而惠立小学生则成了第一批“核心用户”,营地产品链接起惠立家庭与娄塘当地儿童。

 

而作为项目的发起与组织团队,惠立高年级学生则投身其中观察首批“用户”的体验反馈、问题缺漏以及在初始设计中可以更好表达的亮点……

▲惠立年度圆桌论坛中,娄塘项目的核心成员们分享了关于项目进阶的诸多细节

 

在“娄塘一日营”的设计预期中,这个营地产品将像所有市场项目一样,在项目成员的考察与反思中不断迭代,成为一个面向公众的有生命力的研学产品。而所有收益,将用于当地的公益支持,以及“娄塘一日”项目的后续运营投入。

 

通过产品设计,实现从公众到公益的可持续流动”,这就是以商业化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本质,而在这样的行动当中,惠立学生在不断尝试当中理解自然、商业、社会发展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02

突破能力边界

首先需要触探边界

 

“相比一个人的目标追寻,凝聚一个团队,以协同的节奏前进,要难太多了。我原先做事看重结果,但现在我觉得过程也同样重要。”10年级的Jessica坐在面试官对面,进行她的个人陈述。她的很多经验都来自惠立校园里创设的各项社会研习活动,其中包括娄塘项目。

 

此刻的面试,其实是今年惠立职业探索日中一个环节。

 

职业探索日邀请到社群中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与知名企业,分享不同行业的职业发展,并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模拟面试环节,学生完整地体验了准备简历,对话企业负责人,争取心仪职位的全过程。

 

惠立大学升学与职业规划团队还设计了一系列“职业探访”这样的真实体验活动,让惠立学子进入到不同行业的知名企业去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甚至沉浸式地体验部分职能岗位。

 

职业探索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被家长和学校所重视,但“职业探索”究竟要教学生探索什么?是为了让他们了解一种职业?或是提早锁定某个行业?

 

学校教育的目标似乎并不该在此,那么当我们在一个中学校园里谈“职业教育”,这种探索的关键目标,到底是什么?

 

相比职业技能本身,职业探索的要旨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拓宽自我认知与能力探索的边界,同时了解不同行业和职场所需的“可迁移的素养”——后者才是职业探索的关键,也是惠立在设计职业发展项目时,希望学生从中体会的内容。

 

Jessica在职业探索日面试世界知名快消公司产品经理的职位时,联系了自己在娄塘项目中担任产品组成员的经历。

 

“我开始明白在工作中始终需要务实,站到应用场景中去,看任务背后所给定的条件是什么,然后再去制定自己的计划,而不是按照自己理想中的画面感去做事。”

 

▲产品设计以及“一日营“教练等多个职位给Jessica带来了不同维度的思考

 

“我很赞同你做事的方式与能力,”面试官在听完Jessica的陈述之后指出,“但你的陈述过于宽泛,你需要结合你申请的岗位职责,谈你的看法和计划,这样才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对职位有想法,而且有相应的执行力。”

 

被尖锐点出“盲点”,让Jessica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职业日中,与面试官的交谈让Jessica开拓原本对于职业规划的认知

 

在实地探访了一家设计公司之后,Jessica感觉自己被打开了眼界,“也许未来我依然不会从事(视觉)艺术的工作,但这次探访让我对艺术突然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Jessica说,“未来最感兴趣的方向还是商业,但通过探访中和设计公司员工的交流后,我发现就像艺术可以和任何一个领域有所连结,没有一个学科是孤立的,每个学科间其实都有可以交互的场景。”

 

▲职业探访活动中,学生在设计师的讲解下,了解了不同布料的用途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及职业教育都有一种微妙的回避态度,是因为我们不想过早地让某种技能要求,固化了学生的创造力,但是让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孩子了解现实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那么基于自我认知发展的职业探索才可能成立。

 

进入一段“真实“的工作场域,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受到很多挑战与碰撞。

 

但正是这样的体验,让他们下意识地将课堂所学、自我认知与真实的社会情况“校准”让之前的经验获得向内审视与重塑,向外打开视野。

 

 

03

尾声

 

非遗讲述、娄塘一日,以及职业探索日……如果我们用传统的“教育”去衡量发生在惠立的这些活动,我们可能会迷惑:书本在哪里,考试在哪里?

 

但当我们用一个孩子的成长去衡量这些活动时,我们会对教育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给学生以视野的教育”,以及“带孩子看世界的老师”,并不是某种展望或愿景,而是惠立正在进行中的社会研习项目瞄准射中的靶心。

 

成长是一种独特的个人经历。而如何塑造这种成长经历,实际上决定了这一代孩子未来究竟能走多远

 

被书本与知识覆盖的学生,未来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那种学会探究、深度思考,并能积极影响他人的学生;那种能用商业思维去认知真实社会,对真实问题提出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学生;那种能在能力边界处积极反思,随时准备好包容多元、拓展自我的学生,才是真正可以“致远“的终生学习者。

 

“在您看来,什么样的学生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有能力发现他们的喜好,能长期、深入地付出,有追求幸福的能力,除此之外,能在他们的成功之外帮助别人也获得成功的人。”周淑群校长回答,“而这样的愿景,也一直写在惠立的文化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