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未来已来,如何帮助孩子在未知的变化中更好地应对 (下)

未来已来,如何帮助孩子在未知的变化中更好地应对 (下)

2020-04-17

在众多了解一所学校的渠道中,来自学校在读学生家长的分享,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参考。这一期我们请来了Yinuo的爸爸,分享他们去年的择校经历和他对教育的理解。Yinuo小学毕业于本市一所知名民办私立学校,目前在惠立就读六年级。

 

 

采访整理编辑 | 惠立市场部

 

1. 校园生活之外,学业上是什么样的感受?

坦率来说,从相对偏体制内的学校来到这边,家长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教学方面,如果依然希望学校不断超前学,加难度,不断刷题,就不用考虑惠立。 作为家长,刚开始会有一轮小小的焦虑,我们从前和别人一样走在前面,现在变成落在后面了,会有这样的焦虑。家长会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 但为什么一定让孩子按照他从前的节奏去做?孩子的超前学习,只是为了争取备考升学的存量时间,这样就有违了当初择校的初衷。孩子学习的时间就这么多,把备考的时间换去做一些对他应对将来有助益的事,是不是更好? “教育”,是“教”和“育”。关于“教”,不是单纯只是“教学”,是“教”与“学”,一边教,一边学。关于“教学”,每个家长的预期不一样,惠立的方式,我个人的感觉结合我个人的理念,是正好。

 

 

首先,学校希望给到孩子一个相对从容的过度,从中文环境到双语环境的过度,这是适应全浸润环境的基础。从一种相对整齐划一的节奏到做出基于个体学生的调整是对学生特质的尊重与尽责。虽然节奏放慢了,但是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这样的个体调整,让孩子从和大家一样的教学日程中释放出自己的时间,有时间练琴了,有时间运动了。对这些时间的利用,他们发觉自己有多样的可能性。 因为升学压力,孩子在这几年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压制了磨灭了,经年的求学之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等到大学毕业以后再没有同样的路径可循时,才要想到我擅长什么?我要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其实是很可惜的。 在惠立,有一件事情我们是超前的,我提前在发现自己。这是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也许不应该说是提前,应该说是更正了既往的错位。 这么多年在外企工作,有一点感触很深。我有很多欧美同事,有时候我们完成一天工作后会去酒吧放松一下。兴之所至,他们会上去弹一首曲子,三两个老外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乐队,自弹自唱,他们的尽兴能够感染到酒吧里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反观身边的中国同事,他们都很能干,相对含蓄,到了这样的场合会略显拘谨,因为的确我们都是从那样的体制出来,都是生活,差了一种生活的热忱,这个差异其实蛮大的。 在一次公司培训中做过一个调研,退休之后想做什么?我真没有清楚想过那个时候自己会做些什么,周游世界是中国同事给出的比较多的答案。 反观外籍同事,各种特别的答案。有人说想做一个木吉他,他本职是高度专业的职能,但平时喜欢木工,周末会做一些木工活儿,他还喜欢音乐,想退休以后开一家吉他店,卖自己的手工木吉他。所以我希望,让孩子在他能够发觉兴趣跟爱好的这个阶段,放掉重复,让他去发现、尝试和探索,不会以后留有遗憾。  

 

2. 您如何看待进入惠立之后学习方式的转变?

惠立给到一个尊重差异化的学习平台和工具,还有推荐的学习方法,想学西班牙语你就去刷Duolingo,想掌握单词你就去刷Memrise,想大量阅读你去阅读你有AR… 我一直比较反对大量的重复工作与学习,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工作将完全被替代,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中去花很多精力做这些事情呢?那是毫无意义的。 刷题可以看作是一种巩固而非完全的重复,有一些东西的掌握确实需要通过一定量的强化,这是必要的。但是要掌握这个度,当然每个家长的度是不一样的。  

 

3. 您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业表现?

在惠立,测验没有绝对的分数或相对的排名,考试更多作为学校了解孩子掌握水平的方式。个人感觉上,这不是学校不重视,而是倾向于更实用融合的方式。学校更多以阶段性的形成性评估,纵向看待个体的进步、欠缺之处、下一步的学习调整与支持计划。惠立十二年一贯制学制保证了教育的连贯性,孩子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习本身。

 

选择惠立,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长跑,而且我们可以将跑程放得很长,这就是为什么让孩子体验PBL(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让他们自己做课题,记录进展,以及持之以恒。这其中蕴含着很多软性能力的萌芽与锻炼。 在职场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沟通、批判性思维等软性能力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在我们公司,会议上讨论项目时,在讨论中表现最为热烈的总是印度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则相对温和和安静。即使印度人有时候逻辑有欠,但是我们会觉得,他敢于表达,而表达才能发挥你或有的影响,不是吗。 我希望将来孩子去到的大学,不只是因为学校的综合排名卓著,也可以是一些某项他喜欢的专业上最强的专业性大学。我们希望他有一个明确的爱好,希望他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我们更在乎他自己的一些主观想法。 另外他要健康要阳光,所以我们很注重培养他的软性能力,比如对挫折的意志力,对失败的反弹力、对逆境的破局思维、团队精神,包括道德方面,这些对整个人生影响很大。 我们这一代人认为正确的事情,将来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希望他能有更大的空间,尽管这样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比如孩子们现在做的PBL,我会要求他们项目结束后把PPT都打印出来,每个答辩老师都写上评语,就附在PPT后边。从现在一直到高中毕业,把他从五年级到现在每年两次的卷宗给到将来所要申请的大学,这是最真实的记录。 一个学校看到一个孩子这么多年下来从很简单的小项目到后边越来越大,越来越难做的项目,这些持续坚持的记录说不定也可以加分,这么做也是有点功利性的。 非功利性就是通过项目的锻炼所发展的软性能力,这是无法速成的,得看在什么样一个环境和范围看这个东西。  

 

4. Yinuo以前是多年的学生干部,在惠立有没有继续尝试一下这样的角色?

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而且Yinuo也到了有自己想法的年龄,我问过他,要不要申请当学生干部,包括学院长也发过邮件给我们鼓励他去尝试。

 

 

初中部是学院制,跨年级融合,走班制上课,没有班级的概念,学院之间也有很多互动,一定程度上对原来的学生干部的概念的全新的认识,是一种更灵活更有挑战性的担当。 Yinuo相对比较谨慎,他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我相信他是愿意尝试的,所以他想先观察。如果他要申请肯定已经打好腹稿,要怎么去做。我也会积极鼓励他,在对环境的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下学期可以考虑一下。  

 

5. Yinuo还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我们看到了家长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

足球是他特别喜欢的运动,所以入选校队他非常开心。我们在学业上做了一些取舍,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是有矛盾性的。 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成长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取舍,在一定的灵活操作下,更好地兼顾学业和兴趣。 家长的焦虑也许正是来源于对孩子太过于专注学业的隐忧。我们希望借助“全人教育”给到孩子一种平衡,它不是偏重学习,然后用兴趣去平衡。只有当这两方面真正地平等才是对这个理念的真正践行。 有一次学足球队参加校外比赛,需要缺席下午的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主课,缺课都是比较重视,而且随后便是考试。我们觉得他是真的很喜欢,而且学校可以申请换时间补考。 我们同意他不上课去踢球,他也明白他要付出一些向你证明我这样做不会影响我学习的东西,那天他踢球回来他蛮开心,我觉得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之后那一周他也特别自觉。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爱好或者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他学业是可以促进的,并不是一定一个会影响到另外一个这样的逻辑。 这样的正面激励很有好处,与逼他承诺踢球的条件必须给我怎么怎么样,不如我们支持他,但是希望你像朋友一样交流,生成一种更加自觉的受用终生的内驱力。 除了足球,还有他长年坚持的棒球运动,他的周末基本上是满的,打完棒球踢足球这样子的一个概念。 我一直认为男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团体运动,有合作有对抗,整个过程中赢球一起笑输球一起哭,一起努力努力再赢回来,这个一定是课堂之外的体验。

 

 

有时他踢了一下午的球,一天打了四场比赛,回来累得连书都不看就睡了,但这一天他所获得的不见得比做三张卷子要少,而且我感觉更加积极和健康。 我会继续支持他有一到两个团队的运动,也希望他可以再有一个个人项目,完全自己去争取的锻炼,这样是一个最好的平衡。  

 

6. 关于家校关系,您怎么看待?

家校是一种互相促进的积极的合作关系,并且又彼此不能触碰的底线,这是我对家校关系的看法。学校的底线是它的教学方针、教学思路是不能被家长所影响。 如果学校因为家委会一些强烈建议而做一些妥协的时候,学校的教学独立性就无法得到保障,因为这一届家委会结束任期后,下一届家委会又是另外一类诉求的话,那会是一个灾难。 家委会是沟通家校的桥梁,在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情况下,家委会负责沟通和交流,包括学校的活动,怎么去支持协调。另外一方面,家委会会给到一些积极的建议,但是绝对不能影响教学,这是底线,我们需要相信学校是最专业的。

 

 

所谓“家校”,一个是学校,一个家庭,包括学校包括家长,家长资源可以去做学校教学的拓展支持。比如,Yinuo妈妈在海关工作,曾经主持过一期“家课堂”,她的海关制服带给孩子们一些职业的启蒙之外,还有具体的分享,跟爸爸妈妈去旅游的时候,哪些东西带进来会要让你交税还要关起来,象牙带进来是违法……这堂家课堂有很多老师都来听,课后老师也会追问,关于代购,关于数量界定等。这是一个小例子,家长资源不一定很强,但是很丰富。  

 

7. 您对孩子在惠立的学成是什么样的期待?

选择惠立的家长,放弃了体制内的既有规划,是因为我们有更长的预期。相比诸如考试结果、排名、目标学校等清楚的目标,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们将具备的认知体系、能力架构和价值观,那些可以让他们更好应对无法预测的未来的特质,这可能也是很多家长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