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惠语 · 立程 | 惠立爸爸采访手记Ⅰ

惠语 · 立程 | 惠立爸爸采访手记Ⅰ

2020-11-27

在各众教育分享中,爸爸们是一支因为繁忙日程和内敛行事风格而静水流深的群体,他们的观点却时常具有格局、前瞻、开放和深度,秉持的是更贴近教育本质的通透。

我们有幸与这样一位爸爸做了一次深度交流,跳脱行业的本位对教育有了一维新视角的理解和审视。

「编者 按」

 

嘉宾介绍

 

 

Peter爸爸,早年赴英修读MBA,中国较早期国际教育的亲历者。选择在上海惠立学校的创校元年,让自己的一双儿女同时加入惠立体系,哥哥Peter三年级加入惠立学校,妹妹Alice去了惠立幼儿园。时迁三年,妹妹也于今年升入惠立学校一年级。

 

关于教育的基点

 

惠立创校我们之前一直有关注,校长与管理团队、学术上各科的师资配备,我们当时都觉得是相当强的,但更多还是出于对惠立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们看重一个立足于国内的教育基础,其次是放眼世界的素养。 社会始终是在变化,有各种各样的无法预料,如果没有一个根基的东西,飘来飘去会是很有问题的。就像需要一个锚,锚定以观,观之以行。这个锚我们认为是一种身份认同感。 致力于国际/双语教育的学校都在以“全人教育、中西融合”的理念与模式进行教育实践。形式上有时无法区分,但是深究到内核与肌理,有如洞若观火。 在我们家看来,孩子拥有身份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首要他是一个有学识、自豪民族文化的中国人,然后才看向“世界公民”的这个纬度。这是上海惠立卓于我们当时所有考量的选择。

 

 

见过很多可以属性世界公民或第三国文化的孩子,他们在环境和文化方面自适性相对较强,但缺失了身份认同这一锭锚,成长过程中会在自我认同、社群归属方面容易受到挫伤,因而倾向于更自我意识而缺失一定的深度格局观。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我们会在家庭讨论中谈及国际时事,中国或者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去做。我们会去启发他们的思考,也会引导他们作为中国人该有的立场。  

 

加入惠立这两年

 

我们的感受来自几个纬度。直观的满意来自学业成绩,孩子形成的自主学习方式与习惯让我们很信服老师的教学方式。孩子对校内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CCA课程的积极评价,也是学校全人教育的一个折射。 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回家作业和老师定期提供的学业进度报告,我们对教学计划、学习进度和教学目标有及时的更新认知,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Peter五年级上来之后,作业中有了PPT的要求,要演讲,要辩论,英文写作的要求,看到了渐进的学术体系。 在孩子身上我们也感受到了双文化学习者的理念。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语言的沉浸式教育附着的其实是文化的沉浸式教育,离开文化的语言没有活性,离开语言的文化没有通路,两者相辅相成。

 

 

惠立的文化沉浸是双面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呈现,就比如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没有孰优孰劣,更多是无问西东的审美,是针砭时弊的审视。 学校对双语阅读特别重视,与之相配套的是对阅读题材的广泛涉猎、专业词汇的量级、阅读理解的进阶训练,所有都是指向双语文化者的培养。 我们也感受到了学校对国内教育这一块的重视,比如升旗仪式、德育教育方面。我觉得这个还是很符合我们理念的。 在身份认同感得以根固的同时,幸福关怀保证孩子在课业升级过程中的身心健康,铺呈着全球视野的课程内容也让学生一路进阶开放与包容的特质。

 

 

作为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惠立为学生提供了稳定可持续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专注于学习本身。 我们注意到学校会给不同年级的家长提供他们孩子下一个阶段学习所需要的信息,比如为八年级家长提供关于IGCSE、IB DP国际考试的信息工作坊,也对感兴趣的低年级家长开放。较早地获取这样的信息,让家长和学生去做相对应的准备,时间上更从容,决策也更周全。 惠立十分注重孩子在特质和价值观方面的培育。价值观和特质相对学习技能,是更加深层次指导他们以更加正向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社会和世界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 技能更新贯穿于社会发展,价值观相对比较稳定,对孩子面对变化的社会在言行思想上充当着正向的引导或自律。 我们觉得孩子的学术成绩、兴趣发展等,其实都是注重教育本质的实践的一个副产品,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一些积极的副产品,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备受鼓励,进而更专注于教育本质。

 

关于家校沟通

 

平时工作比较忙,但还是很看重与孩子的日常沟通。Peter的作业我不会指正太多,我希望他自己对作业质量上心,老师基于他初始的作业反馈会更有针对性。头一天作业我也会看一下,因为孩子总是容易犯同样的问题。

 

 

有时候发现作业完成质量或考试结果不太OK,我们会去分析大致是什么情况,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比如分析下来是复习的问题,我们会进一步督促,但有时候也有孩子这段时间学习还是很努力的,但是考试不太理想,我们就会和老师沟通,老师也会主动沟通孩子这段时间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们在家就能对症下药,给予纠正,通常学校给到的反馈都比较及时。 作业其实就是每天的学习反馈。Peter的作业里,我看到很多学习方法的实践。比如演讲需要提炼论点和论据,如何查阅参考资料,如何援引数据。 学校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用,延展以触类旁通认知体系,拓展以盘活和迁移习得技能,真正授之以渔。 我们家的核心思想是,首要任务是完成学校作业。无论周末还是平时,做任何事情之前先要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学校作业,我们没有在校外补课。 首先,惠立是自己研发的自成体系的双语课程,外边的内容体系无法和校内学习匹配。就这两年我所看到的惠立课程,各学科纵向专深,横向融合,通过校内小班化及差异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结构与技能架构。 其次,深度结合校内学习的作业设计以帮助学生习得与巩固。这些我们从作业反馈中有深切的感受。老师的批复具体而切重,让家庭指导有据可循,互为重视,更为实效。这些都是校外补习所无法企及的。  

 

关于兴趣发展

 

Peter参加了学校乐团,这是我们非常鼓励的。乐团并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东西,而更多是一个团队合作。作为乐团,不仅合奏方面的磨合,他们还要一起排练,就像一起做项目一样,这个层面上的意义要更大一些。 技艺上,小提琴拉得有多好,除了天分,更多与练习量有关,但是每一次的乐团献演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实践,对他今后整个人生都会有受益,软性素质将会决定他能走多远。

 

 

我们比较鼓励他有兴趣去尝试的东西。专深每一个方向都很辛苦,当最初的热情消退时,有兴趣支持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期间所遇到的困难。Peter学编程,我觉得特别枯燥,他的感观完全不同,他可以自主开发游戏,自己定义游戏规则,从游戏的参与者变成游戏的主导者,因而乐此不疲。 孩子有兴趣的方向,就是他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多一重角度。有了这些多维方向的专深,其实提升了欣赏和审美能力,这个美可以是艺术范畴的,也可以是科学领域的。但是如果你不学或者你没有参与过,你可能体会不到或体会较浅。 家长作为涉世经年的过来者,深谙社会规则,会对孩子的兴趣取舍有较为实际或主观的想法,我有时也会这样。不过,在我们家,我们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体特质和他们的想法。除了对他们天性的了解外,对他们的尝试中天分的观察、兴趣成因的分析等。 这里实际上有一重表象上的矛盾,但当我们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他的特性时,这个矛盾其实就迎刃而解了。显然,循着兴趣的学习在自驱力和持续性上表现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