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焦点| 走进惠立的语文课堂,还原真实的学习情境

焦点| 走进惠立的语文课堂,还原真实的学习情境

2019-03-07
语文,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 ——于丹



当孩子踏入双语学校的那天起,他们仿佛就进入了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绚丽地带。选择了双语学校的家庭常常会产生同一种疑虑——与普通学校全中文环境相比,双语环境是否会使孩子在母语学习上处于劣势?“鱼”和“熊掌”到底能不能兼得? 今天,我们想带领大家走进惠立的语文课堂,通过几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了解惠立的孩子是如何通过探索与实践来发展语文能力的。 理解——文本探索之旅 语文的学习往往是从文本阅读开始的。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先完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才能进行教学设计。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常是直接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或所谓的 “标准化解析”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被动接受了很多“标准答案”后,却极度缺乏对文本的独立理解能力。在惠立,语文的文本教学绝不是灌输,而是引领孩子们自主探索,帮助他们形成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还原阅读最真实的路径。 以六年级的课文《穷人》为例: 这是一篇带有浓重时代背景且主旨明确的小说。在预习要求中,老师以题目作为全文理解的引子,提出了三个问题:
  • 文中的“穷人”是谁?
  • 他们为什么会成为穷人?
  • 他们是怎样的穷人?
为了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方式,了解到了文中的“穷人”是生活在俄国沙皇专制时期的底层人,并以此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接着再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他们总结出了文中的“穷人”虽然生存艰难,却仍然带着人性的温暖。以“悲惨世界中的人性温暖”为主旨,老师再次提出总领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描写”、“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渲染”三方面去展现“悲惨”与“人性温暖”的? 在领到老师详细的任务清单后,学生们分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了文本细节,整理并分工制作出了演示稿,最后通过讲演的方式完成了个性化的口头报告。在分享中,大家相互补充,提出不同意见,最终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探索。



在三年级,老师布置孩子们阅读一本叫《罗西想当发明家》的书籍。为了帮助孩子完成独立阅读,老师首先就书籍内容进行了一场知识竞赛。孩子们在竞赛中兴致高昂地发表了各自对于内容细节的理解,讨论出了文本所要表达的“勇于追逐梦想”的主题。之后,老师设计了一个名叫“心灵之窗”的手工制作任务,让孩子们透过文本,走进主人公罗西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话,在一扇扇“窗户”后面写下与罗西的心灵对话。


教会孩子怎么读,让他们通过真实的阅读路径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才是惠立的阅读教学所践行的理念。 运用——基于理解的再创造 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最好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把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情感和思维恰当地、有效地表达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在惠立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基于文本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创设出可表达的情境,在深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搭建起创作的平台。 在一年级《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先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熟练掌握了这首儿歌,接着,老师把儿歌的主题一改,从“比尾巴的形状”到“比尾巴的功能”,让孩子们用“谁的尾巴最有用”来说说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结果,孩子们说出了许多尾巴的特殊能力,比如“谁的尾巴最有用?小燕子的尾巴最有用。它的尾巴像剪刀,保持平衡飞得稳”。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扩展了关于“尾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进行自我表达和语言运用的机会。


三年级的课文《威尼斯小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后,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任务,替船夫们制作一本招揽游客的宣传小册子。小册里应介绍威尼斯的船,宣传船夫高超的划船技艺,以及威尼斯独特的风土人情。最后大家扮演游客,一起选出最有趣、最具吸引力的宣传册。


另一个与之异曲同工的是二年级《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案例。老师在学完这首诗之后提出了一个特别的任务,要求孩子们化身为小导游,为庐山瀑布设计一段导游词,开头可以是“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庐山瀑布!大家请看……”。孩子们站在台前,积极充当小导游,把诗中描写的景色通过自己的话再一次表述了出来,甚至加入了更多丰富、优美的词汇,完成了真实情境下的精彩演绎。 上述的两个活动不仅再次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下进一步展开创作,真正实现了既有趣又扎实的学习过程。 拓展——开阔视野,树立大局观 我们深知,母语的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更是决定着一个人思维方式、文化信仰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惠立的语文课程,不单局限于对学生在语言和文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的塑造。因此,“跨越学科的界限,建立广阔的文化视野,发展强有力的批判性思维”是惠立语文课程更为核心的目标。 语文跨学科的运用 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着更为频繁的迁移、交织和融合。语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在学习其他学科时的理解能力和再阐述能力。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这一篇说明文后完成了一次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实践。语文学科的训练目标是:运用严谨的、生动的语言,根据符合逻辑的顺序,向读者介绍一项科学研究,帮助别人获得与该研究相关的科学知识。而同时,六年级的科学课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什么样形状的柱体承重力最强”的实验研究。于是,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成立了。



学生们被分成3-4人一组,他们先就科学实验的目的、步骤、结论进行了讨论和归纳,接着按照有逻辑的顺序进行写作提纲的整理,然后在大框架下放入细节内容。他们需要思考如何有趣地提出实验目的,如何清楚且严谨地说明实验过程,最后如何简洁明了地总结实验结果,并能提出延伸性思考。 在经过认真讨论和对细节的一步步策划之后,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了任务的分工,最终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篇科学说明文的写作,并通过PPT展示进行了口头演说。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重新温习了科学课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语文课内掌握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和口头表达技巧,完成了跨学科合作的深度实践。 视野与思维的拓展 在惠立,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高于文本之外的延伸思考,以帮助他们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全局视角。 六年级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柏林》以一节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作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出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巨大伤害。在学习这篇小说时,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小说中体现的“战争的伤痛”,并进一步了解了关于一战和二战的历史,以此,老师设计了一个探索环节——模拟联合国。假设联合国将要举行峰会,要求参与二战的主要国家就二战情况进行总结与汇报,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主要参战国,完成一份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演讲内容需要包括参战的时间和缘由,主要战略方针及战况,战争结果和对该国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搜集了相关史料并进行了充分地研究和讨论。每个小组站在不同国家的立场进行演说,引发所有学生从多重视角下去看待战争,并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我们坚信,母语不仅仅是一个人习以为常的交流工具,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把最真实的学习路径还给孩子,他们定能走出属于自己最精彩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