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最新资讯
首页 惠立资讯 课程 | 多元文化下的语文课程使命——论惠立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课程 | 多元文化下的语文课程使命——论惠立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2018-05-29

身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孩子们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保持清晰的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同时又担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使命?“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交流工具以及文化传承的最根本载体,在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惠立”)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惠立语文课程将在贯彻最新的部编版教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包容”的惠立特质,力求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选择能力。

积极

创设“以多元智能为导向”的学习情境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布卢姆

母语的习得作为语言智能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其过程从来都不应是单一和孤立的。如何从多维的角度去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原动力呢?惠立的语文课程致力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将语文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到学生们各项智能的发展中,使学习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模式。我们的语文老师着眼于课内外联系,打破学科的界限,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情境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自发地融入到语文课的活动中。 以一年级的课文《影子》为例,老师用上一段精彩的国粹“皮影戏”作为引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学习课文后,悬起一席薄纸、照亮一盏明灯,老师随即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搭出一方小小的皮影戏舞台,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创的影子来表演和编写有趣的故事。借此契机延伸开去,美术老师会让孩子们在课上绘制自己喜欢的人偶,数学老师会指导孩子们互相丈量小伙伴的影子,科学课上老师则可能带领孩子们探索“光”与“影”的变换。这样丰富而立体的情境设计,加之多学科之间的联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综合地运用语文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让其他的多元智能得到了发展,符合惠立“全人教育”的初衷。

慎思

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的根本来源于学习主体对于生活谨慎而深层次的思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则充分特现了“慎思”这一惠立的核心特质。 在惠立,语文课程从课文选取、习题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上,老师不再局限于传授静态的课本知识,而是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学生,作为学习真正的主体,与老师、同学、教材之间要建构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对话的核心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合作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以二年级的《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风景区里几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会布置一个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比如让学生变身“小导游”,为老师介绍黄山的风景、规划旅游路线或制作旅游手册等。在这样的拓展活动中,孩子不仅要思考如何把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更要思考如何与小组成员主动交流并合理分工,比如谁负责信息搜集、谁负责梳理资料、谁负责表演呈现等。学生们在合作中交流、讨论的过程正是他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运用语文的学习过程,从灵感的互相激发,到对某个创意的具体实施,他们不仅是在向老师学习,更是在向自己的同学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搜索信息、交流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个性

构建“尊重学生差异”的课程体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霍华德·加德纳

教育不是生产同一产品的流水线,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两个孩子的个性、能力、行为和情感是完全一样的。正因如此,有效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基础上的。如果把孩子们比作花儿,那教育的价值就是要给花儿选择最需要的养分和最合适的浇灌方法,让每朵“花儿”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态。 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既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惠立的语文课程将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会先“扶着走”,着重引导他们理解最关键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尽快攻破学习的难关。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则会更多地放手,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古诗教学为例,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坡度的教学目标。入门阶段的学生以熟读古诗、诵读名句、了解大意为学习目标,能力稍强的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全诗并了解作品的背景,而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尝试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联系实际说说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领悟。这样的分层教学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天的作业和每一阶段的评估中,确保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果和学习热情始终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其目的就是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尊重个体差异也体现在老师对学生不同情感、态度的接纳、尊重与理解。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同一个文本,学生们经常存在不同深度和角度的理解,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会给学生更多开放的思考空间,愿意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还会通过一些个人演说或者小组辩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激发自我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倾听、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独立

关注“可持续性”的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尤其是语文学科,作为最重要的母语课程,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如何将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使之可以发生在课后、校外的任何一个时间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养成。 不论是前文提到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惠立的老师们都努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综合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聆听的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等。同时,老师也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老师会让学生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定期评估这些目标是否达成,让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包容

培养“开放与广阔”的文化视野


“包容”是惠立的特质之一, “包容”的前提是对自我的接纳,对自有民族文化的认识。“包容”的目的是放眼世界,融汇中西。因此,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惠立将文化和历史的学习有机地融入进来,旨在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比如,我们希望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学课程会涉及国学经典的诵读,以此来作为教材的补充。比如六年级学习《论语八则》,老师会选用《论语》作为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除了国学经典,国学课程也会涵盖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我们会引导学生用现代的思维和眼光去重新审视传统、审视历史,去比较和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做足准备。 以上结合了惠立的五大核心特质,为大家介绍了我们语文课程的特点与目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惠立的语文课程将不断致力于传承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使惠立学子在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具有适应这个多元时代的人文素养和世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