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惠立之声
首页 惠立社区 惠立之声

追求理想的教育,只是在仰望星空吗?| 惠行·立程第五载

2022-10-21

 

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止,匆匆流过,但当我们驻足回望,每个人或许都能回忆起学生时代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那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发现,教师往往在无形中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而担任教师角色中的他们,为何做出为师者的选择,又想用自己的力量照亮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采访到了小学部的谢瑾老师。

谢瑾老师目前担任小学部副校长,她自创校起便加入上海惠立学校。今年是她在惠立的第五年。

 

从加入之初担任教研组长,还是现在的小学部副校长,谢瑾老师收获的不仅仅是职业上的进阶,而更多的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的使命感。

 

说起选择惠立的理由,无论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还是惠立平台给予她的专业发展,还是志同道合的同行,都浓缩在这五年,发生在惠立。

 

 

01

新 之于惠立

 

惠立创校至今五年,时间上,惠立尚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然而对于谢瑾老师来说,“新”对于小学部的教师团队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他们可以仰望星空,但同时也需向下扎根。

 

“建校之初,我们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由中西文化精华所融合的优质教育。而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生,因此有质量的教育是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选择惠立的孩子。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故事',如何呵护学生的独特?如何将支持给到有需要的孩子?如何激励学有余力的孩子不断突破?—— 我们需要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设计。”

 

 

新,并非来源于闭门造车式的凭空构造。五年以来,惠立的课程创新来源于所有学科老师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于授课的反思与精进,并与其他学科的联动合作。因此,惠立的课程创新首先回答了两个问题:

 

 大环境变化之下的根本趋势和核心目标是什么?

 从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和一生的成长路径看,他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今年,孕育多年的课程模型——探究式学习模型,在这样的思考下逐渐在小学部的各个学科授课中,从构思到成形至成熟。探究式学习模型旨在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知、辩、探、悟、行”六个步骤,打破线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在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的同时,与真实的世界发生连接,看清楚自己在这个系统里的角色,并用自己的行动带来改变

 

 

“数”说中国   

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数与量》的单元规划中, 教师结合单元主题通过梳理高频概念、关键问题、组合配对等方式进行大概念群的筛选,归纳出大概念(central idea)——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用数与量来认识与表达客观事物的属性,并以此为“锚点”链接单元中的每一课时及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说说我的家乡”作为此单元的主线贯穿始终,在单元导入课中,学生对于家乡的描述大多停留在文字的层面,泛泛而谈:

 

我的家乡是上海,上海很大,有很多人。

上海好玩的东西很多。

 

随着单元探究活动的推进,学生逐步体会到“定量”的信息往往是客观、准确的,更具说服力。当单元学习进入尾声时,学生能够将真实的世界与抽象的数量进行沟通,完成“我的家乡”宣传资料的编制。在搜索信息时,他们有意识地关注数与量;在传递信息时,他们主动运用数与量:

 

上海有2489.43万人口,GDP达到4.32万亿元。

上海有19个特产,全年生产244.33万吨蔬菜。

 

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探究循环中能够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感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量感和数感,亦是通过数与量的学习丰富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认同,真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生在探究学习后对于城市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生们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同时,老师发现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所展现出的个性差异,于是每年的课程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更迭与延展。今年,小学部开设了更多目标性的CCA课程: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展现出天赋的学生可以参加中文辩论、财商课等进阶挑战;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也可以在CCA课程中进行精细动作的巩固训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的学习,不仅过程鲜活且多元,也让批判性思维、文化自信,身份认同这些看似抽象的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地。好的教育,不仅是让孩子能够收获一纸成绩,而是在他们的生命里留下宝贵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走到第五年,小学部也已经具备一套成熟的教学体系,可是我们依然可以称自己为一所“新”校,因为惠立的“建模师”们始终在探索最适合惠立学子的“新”。

 

 

02

变 之于惠立

 

如果说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惠立五年以来瞩目的成就,在这背后,真正将这些教育模型落地生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执行者。透视“新”的背后,我们真正要看的是学校的老师本身,是否能担得起“从0到1”的变化与挑战。

 

说起五年来不断变化的课程设计,谢瑾老师说:一切的“变”都来之不易。但我们绝不是为了变而变。在惠立,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机遇”,而机遇的背后是教师的持续学习和自我迭代

 

▲探究性课程模型教研中的教师们

 

教育行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新的教育思路、趋势、理论和创新实践不断涌现。上海惠立的老师们每周都需要参加职业持续发展项目(CPD),保持对业界发展的关注与洞察;由Edu Tech支持的线上备课平台,让惠立的中外教师保持高效的资源分享,透明的联动合作与教学反思;一年一度的惠灵顿(中国)教育节让惠立教师可以与海内外名校管理者、知名教育学者、教育行业意见领袖进行面对面的思维碰撞;由惠立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 Learning)与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关于合作教学的课题交流中,惠立的优秀教学案例在研发过程中为惠立的老师开拓了思路,更是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惠及到了更多的国内学生与家庭。

 

在一次次关于教育的探索中,我们看到的是惠立教师团队对于不同观点的接纳与尊重,反射到自己身上,每一个教师都会不停反思:我的教学还有没有可以精进之处?

 

惠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习型和成长型的氛围,中外老师都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同时为彼此的文化自信所感染,这促进了他们本身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吸收。

 

就好比我们有非常多的外教老师通过自学,可以流利地用中文交流,中方老师在进行茶文化主题备课时,会主动询问英国老师关于英式High Tea的文化内涵。开放互助的教师团队将带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

 

▲惠立探究课程的设计在无问西东的文化融合之中,呈现出基于文化,却也高于文化的“通识”教育形态

 

我们的老师不会简单介绍“京剧”的前世今生,而会通过“人类如何通过文化进行传承”这一大概念来启发学生着眼世界,对文化的传播进行发散思维;

 

我们不会只关注大航海时代的故事讲述,而是用麦哲伦、哥伦布和郑和的故事来辩证思考他们如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对于“变”,谢瑾老师这样解读:与其说变,不如说一直不断的精进,与时俱进。

 

 

03

立 之于惠立

 

在家长调查问卷中,我们问家长:您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直,勇敢、善良”是最常见的答案,我们希望孩子拥有“勇气、尊重、正直、善良、责任”的价值观和“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包容”的特质,这些品质决定了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世界。

 

而惠立的“建模”师们,在日常的教学时间再次触发思考:在21世纪风云莫测的变化之下,哪些更为关键的核心素养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助力?

 

惠立学习力”是在惠立特质与价值观的基础上,给出的关于这个时代的答案。成为一个慎思的人,需要哪些特质?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哪些品质?这些往往被忽视的,嵌入在了惠立老师日常的备课逻辑中: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我可以怎样设计我的课堂?这恰恰是惠立教育的价值所在

 

▲本学年推出的“惠立学习力”模型

 

为什么五年以来,始终选择和惠立站在一起?我们问谢瑾老师:

 

因为这里有一群带着相同愿景,也愿意去付出努力的教育工作者们。哪怕每个学科老师都要花一倍多的时间用于每周的探究性课程模型教研,我们仍然享受精益求精(strive for excellence)的过程。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许我们能做得不多,但我们经历的每一瞬间、走过的每一步,尝试做出的每一次改变,都算数。

 

正是有着这样一群在这个时代中不断自我迭代的老师们, “立”之于惠立才有了更加深远的含义

 

 

 

教书育人,是一条无尽的征途,但是显然谢瑾老师并不孤单。星火燎原,薪火相传,这里有着一群不仅仰望星空的人,更扎根大地的惠立教师。